夔纹,也常称作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铜鼎上常见的一种爬行动物纹饰,其主要形态特点为: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天同一青铜器物之上。
对夔的理解最早见于战国初《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夔的解释是:“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铜心源青铜鼎的表面花纹及由来—夔龙纹—大型铜鼎厂家
现在,我们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重要青铜器铜鼎上可看到一种体型如蛇、腹生一足(也有无足或双足的情况)、做张口、卷尾状的动物纹饰,自宋代学者开始称之为“夔纹”。
为什么古代青铜器会使用夔纹?又有何寓意呢?
唐代术士杨筠松所著《龙经》对夔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水,不饮浊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作者不但直接将夔归属为龙,而且认为夔是“不游浊水”、“不饮浊泉”的群龙之主,由此我们可认为,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铜鼎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