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
用型砂造的型、软型来铸造工件的方法,通常被称之为砂型铸造。砂型铸钱技术大约盛行于隋唐以后,在此之前的不同历史阶段,曾采用过陶范、石范、铜范及叠铸等铸造技术。我们将砂型铸钱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性质的铸钱工艺,统称为范铸法铸钱工艺,不论范铸法中哪一种型,都属于干型、硬型。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指范铸技术的发展、更替,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在许多西汉遗址中,曾出土了不少铸造半两钱及五铢钱的石范和铜范。从范铸工艺技术角度看,若范面中钱腔大都具有黑灰层,说明这些石范及铜范都是铸过钱的。在王莽时期及东汉的铸钱遗址中,出土的往往是叠铸陶范。关于石范和铜范到底能否直接用于铸钱的问题,我们已作了专题研究,并通过了专家鉴定,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青铜时代我国就发明了各种范铸工艺,从而制造出了无数精美的青铜器。在青铜范铸中大多用陶范,但也有采用石范及金属范进行铸造的。各地出土资料表明,除大多采用陶范技术外,先秦已经有石范及铜范铸造了。
1. 石范铸钱
上个世纪以来,各地曾出土过许多石范,有战国的、有西周的、亦有商代的,说明石范铸器最迟在商代。在汉代遗存中,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均有铸钱的石范出土,数量之大空前(多见于专业杂志报道)。这说明西汉继承前代,将石范技术广泛用于铸钱。
2. 铜范铸钱
1982年2月,安徽省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该县横山镇收集到两件蚁鼻钱青铜范,是农民在开挖房基时发现的。其中一件长27、宽10.7、厚0.95厘米,重1055克,范面有64枚蚁鼻钱腔,另一件有65个蚁鼻钱的钱腔。这些币型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直浇道与每个钱腔相通。范的正面型腔内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上的凹圆点相吻合。类似的蚁鼻钱青铜范在上海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也有收藏,说明楚国当年是采用青铜范来铸造蚁鼻钱的。
3. 叠铸范包铸钱
到目前为止,考古出土的叠铸范模和范片数量已不算少,但没有早于汉代的。从各地发掘的铸造遗址看,先秦尚未发现有真正的叠铸技术,最早采用叠铸技术的是西汉早期的半两钱。
4.有关铸钱工艺
综上所述,虽然西汉的石范铸钱和铜范铸钱的工艺都是继承了先秦的范铸技术。但先秦的石范及铜范技术在范铸中的应用并不普遍,而西汉才将石范及铜范技术普遍用于铸钱行业。出土资料表明,先秦时期钱币的铸造工艺比较复杂,春秋时晋、郑等国的空首布币是陶范铸造;战国秦半两钱则既有石范铸造,也有铜范铸造;楚国的蚁鼻钱则都是铜范铸造。之所以采用不同方式铸钱,是由于各国钱币的大小不一、形制不一、合金亦不相同,这是由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所决定的,只能按照各种钱币的形制及合金成分的综合要求来选择与适当的铸造方式,否则会造成大量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