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发现并使用纯铜具有久远的历史,但纯铜熔点高、质地软,用于制作工具或当作雕塑材料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石器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铜石并用的过渡性时期又称金石并用时代。
但此后,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抑或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人们发现向纯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锡(7:1),铜的熔点会降低,硬度会加大,同时化学性能也会更稳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当然,考古界有与此相反的另外一种意见,认为纯铜应该是从铜矿液中经过提取而成,因此纯铜或称红铜比青铜晚。不论怎么说,从此铜器逐步取代石器,人类社会开始迈入青铜时代。
同期,青铜器被广泛用于兵器、祭祀用具和明器,而雕塑上的成就更多是从宗教礼器上体现出来。一方面,铜器,尤其是鼎,体现着国家的权力和威严,因此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相传,夏禹时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夏、商、周均奉为国宝,视为重器。后来,秦昭王从周王室取走了九鼎,运输中一鼎“飞”入泗水之中(另说全部落入泗水)。据传,秦始皇曾派人打捞而未成功,因此后世人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为九鼎不全的缘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铜器在人们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并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青铜雕塑在当时的主要艺术语言,是它的体量和其上的浮雕或装饰性纹样,而这两者都必须通过精湛的塑造和铸造工艺表现出来。因此,在介绍一件件经典作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青铜雕塑的制造过程。
在当时,雕工主要使用陶范法或泥范法,范即模子,它的形状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效果(后世人往往用“模范”来形容优秀的可供模仿、可供学习的人或物)。首先人们塑出泥形,然后在表面上塑出精美的纹样,待作品彻底完成后,上涂一层隔离液,然后用细软的湿泥厚厚地敷在表面上,待干后把它切成一块块并编号,再取下来用火烘烤使它变硬,有时为了使之不致收缩过大还要加入细草。然后将原来的雕塑表面刮掉一层以留出空问,需要铸多厚就刮多厚。
然后将外模按序号拼上并固定,再用坩埚化铜,并将铜液注入内外模的空隙中,待冷却后将模子敲掉再进行表面处理,一件作品才完成。这一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充满了艰辛和困惑,一件完美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比如外模脱落碎裂或出现气泡。但那些铸铜的工奴们在狭窄潮湿的窝棚中,终日与灼热的金属和弥漫的烟尘为伴,却百折不挠。不但为世人奉献了无数精品,更总结出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奠定了中国青铜雕塑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